“当甘博忘却控制自己对人生戏剧的激情时, 他的作品就象狡猾的摄影魔术师布列松一样出色。”
西德尼·甘博
Sidney Gamble
(1890-1968)
甘博1890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 宝洁公司创始人詹姆斯·甘博是他的爷爷, 1912年甘博以极优等成绩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
▲那个年代的普林斯顿大学校园
他后来又到加州学习劳动经济学与工业经济学。 1917年至1919年间他作为基督教青年会干事来到北京, 这是他第二次来中国, 第一次是在1908年高中毕业和父母一起来旅行。
▲坐手推车的人 成都
甘博有着强烈的社会学视角,前前后后来过中国四次。
▲甘博在独轮车上 新都至成都 1917年
他在中国进行了许多社会调查, 并出版了《北京社会调查》一书。
《北京的社会调查/Peking,A social survey》 《北京的社会调查》附有甘博自拍的近50幅珍贵黑白照片及38张地图和图表,内容涉及政府、人口、教育、商业、贫穷、慈善业、娱乐、宗教、警察和社会弊病等各个社会层面,当时被誉为“世界上唯一的一本关于中国一个大都市的实况调查”。读者可以通过这份既准确又极为有趣的调查报告,了解民国初北京城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全貌,伴随北京从古老走进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变迁。
甘博先生与他的摄影作品
他的摄影技术在1917年第二次旅居中国时相当成熟, 使他有可能拍摄出几乎是完美无缺的艺术作品。
▲阴阳脸 四川茂县白水寨(1917-1919)
如果把他看作一名业余摄影师, 甘博在摄影艺术上的成就可和任何专业摄影师相比。
▲和尚合影 成都(1917-1919)
1924年至1927年和1931年至1932年期间, 他都来到中国进行社会调查。 回到美国后,他便将他的调查编写成书。 中国历史上的这一时期其实影像资料相当稀缺, 多亏了甘博的摄影作品向我们提供了珍贵的视觉资料。 《风雨如磐:西德尼·D·甘博的中国影像1917-1932》,精选了美国社会经济学家、摄影家甘博先生1917年—1932年间在中国拍摄的最具代表性的200多张照片,配以丰富的照片解读和历史背景分析,透过这些照片和文字,引领读者了解约百年前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民俗和城乡生活。 1968年,甘博在纽约去世。但甘博的部分相片一直未被发现,1984年,他的后人在一个鞋盒内发现它们。1989年,这些相片首次在北美19个城市及中国内地13个城市巡回展出,引起巨大轰动。
为了使这批珍贵的历史影像得到更为妥善的保管,2006年,凯瑟琳女士将其父拍摄的这批老照片及底片捐赠给了美国杜克大学善本、手稿和特藏图书馆。 中国老农,麻木的群表情。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1919年,杭州,装大碗茶的大壶。 甘博/摄。
生意人与账房先生。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他們的神情拥有光彩与自信,因为他们生活富裕。
北京,背着工具外出做活的木匠。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广东东莞桥头镇,基督教福音堂。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1919年,杭州,制伞店。 甘博/摄。
杭州,私塾学童。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天津,警察的装扮。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注意看这位警察的帽子,虽是民国了, 但警察的帽子与大清朝衙门里的衙役帽子样式很像。
杭州,大运河里装载木材的船只。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湖北宜昌,街边的菜贩。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窝棚里的难民。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1917年,四川省理县, 时任杂谷屯守备的高益斋(藏族)与妻子索黛玉及孩子。 甘博/摄。
一个农村乡镇的猪市場。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1919年,河北保定,育婴堂收养的弃儿。 甘博/摄。
济南,太庙里的香客。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杭州,用牛拉水。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安庆,坐落于迎江寺内的振风塔。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1917年,四川,一户藏族家庭成员。 甘博/摄。
1917年,四川潼川,磨面。 甘博/摄。
1917年,四川,带棚子的独轮车。 甘博/摄。
杭州,街边小吃店。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河南开封,一对外国夫妻在中国。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1917年,湖北宜昌,街头理发摊点。 甘博/摄。
篓。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把扶, 用来完成开沟和播种两项工作, 这种农具在东北使用比较普遍, 它也是现代播种机的前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