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对于古人来说,就像我们今天发朋友圈、微博、抖音一样,是展现自我的方式。而他们发的最多的“朋友圈”就是山水画了。 古人为何对山水画如此热衷? 南朝有个隐士画家宗炳,生性不羁爱自由,不屑高官厚禄,年轻时,游山玩水,常常“往辄忘归”。老了后,虽然腿脚不便,但依旧有一颗爱玩儿的心,他在家中的四面墙上画满了曾经游历过的山水图像,坐卧其中,用欣赏代替游玩,享受身临其境的意趣。
后来看久了,他震惊地发现,这种让人在家瘫着就能欣赏景色的方法,甚至比亲身游历有更加深远的意境,从此之后,这种“卧游”的玩法便流传开来,以山水为题材作画的风尚也逐渐流行起来。
然而,当你看到这些山山水水,是不是觉得山水画“看起来都差不多”?不知道从何看起? 山水画虽然看起来类似,但其实蕴含了繁多的绘画技法和历史文化内涵,有着非常高的欣赏和理解门槛。 山水画的文化背景 山水画就是中国的风景画,但又不是简单的描摹自然的风光,而是画家精神的诉求与流露,是画家人生态度的表达,是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 山水画的产生与中国的道家思想密不可分,道家思想追求自然无为、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能“官天地,府万物”、“能胜物而不伤”。道家思想追求素朴自然,简淡肃静的艺术精神,所以山水画多以水墨表现为主,以色为辅。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玄学兴盛的时期,玄学的代表思想就是道家的思想,这一时期政治动荡,民不聊生,许多文人名士为了躲避政治上的倾轧选择归隐,像陶渊明、嵇康、阮籍等,他们隐居山林,吟诗作赋,山水诗于是大盛,山水画也应运而生。这都与道家思想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密不可分。 山水画的内涵要素 山水画就是中国的风景画,但又不是简单的描摹自然的风光,而是画家的精神的诉求与流露,是画家人生态度的表达,是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山水画的产生与中国的道家思想是密不可分的,道家思想追求的是自然无为、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能“官天地,府万物”“能胜物而不伤”。道家思想追求素朴自然,简淡肃静的艺术精神,所以山水画多以水墨表现为主,以色为辅。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玄学兴盛的时期,玄学的代表思想就是道家的思想,这一时期政治动荡,民不聊生,许多文人名士为了躲避政治上的倾轧选择归隐,像陶渊明、嵇康、阮籍等,他们隐居山林,吟诗作赋,山水诗于是大盛,山水画也应运而生。这都与道家思想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密不可分。儒家思想对绘画的影响多体现在早期的人物画上,明劝戒,著沉浮,建立社会礼教,所以儒家思想是以入世为主的,而山水画多体现出世,禅宗思想对绘画的影响也比较深,但不如儒家、道家来得分明,影响更多的是后来的花鸟画。当然这样绝对的划分是不严谨的,没有这样的必然,只能说是大致如此。儒、道、释思想后来逐渐融合,共同作用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山水画的发展也受到其他思想的影响,但总的看来主要的还是道家思想。 对于初学者来说,临摹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对新手来说具有共性。下面分别列举这些问题: 1、作画顺序不对导致构图失利。 初学者往往画好画面的上半部分,却把下面要用的空间占用了,安排不下原作的景物。这一方面是起草不严造成的,另一方面是顺序不对的问题。正确的顺序是先画前景,然后中景再而远景,这样就会主动些,免得该画的景物画不上。
2 、墨色与笔法的问题。 用墨太浓或者太淡,画上一笔就蘸一次墨,看一笔画一笔,没有整体理解笔意,笔法和墨色都不连贯。解决的办法是仔细分析临本的墨色和蘸墨用笔的顺序角度及变化,把握画面气息,而不是只着眼局部的某一个笔划。虽然某一个笔划是需要看明白,但是不要脱开前后左右的笔意。解决的办法是下笔前可以在其他纸面上试验几次,一连串勾出相关的数笔实验一下,调好墨色的干湿浓淡再下笔。
3、画面线条的的粗细掌握不准。 这是一个很普遍而又难以很快解决的现象。由于现在使用的临本都是印刷品,画面都很小,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说正确估计出原作的笔法有所难度。初学者一般很容易就把笔划线条画得很细、气弱、没有精神。解决的办法:其一,是训练分析能力,充分估计笔触在画面中的粗细程度。其二,是借助放大镜来分析笔法,逐渐建立起分析观察的能力。放大镜倍数不要太大,约五、六倍或多点就差不多了,倍数太大会使画面失真,离原作效果甚远,达不到学习的要求。
4 配景的大小及用笔问题。 往往由于配景中景物的大小画不合适,使得原来辛辛苦苦画好的画面被破坏掉,这是很常见的事情。譬如大的山川结构都完成了,最后在中景部分画了一叶扁舟,意愿是画的小船,但看起来就像一艘轮船的大小,不伦不类很奇怪,破坏了画面。
5、画画不敢碰触纸边的问题。 有人往往画到纸边就不画了,四个纸边都没有实景,都是虚的,这样画面就不完整,这是绝对要不得的。一是不尊重原作,二是没有整体观念,这样做建立不起完整构造的好习惯。边缘处理比较重要同时也比较难,所以正确处理好边缘是一定要具备的能力,一定要养成好的欣赏习惯,把边缘处理好,把画面画完整。
6 、整体的气韵不连贯 画面里面的景物没有照应关系,画面感觉脱气。原因可能是画面构造问题,也可能是造型或者笔法墨色问题。解决的办法是用加法,因为画国画山水一般只能用加法。用点、染、勾、皴、添加物象等等办法把该连的连起来,该浓该淡的地方用加法处理恰当,尽量使画面气韵贯通、浑然一体。
总的来说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大概就是这些,只要注意掌握分析临摹的每一步,逐渐就能克服。事实上,能临摹的很像临本是非常不容易的,这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做到。所谓“像”,就是接近原作的结构笔法和神韵,一般来说,如果能做到“像”这一点就已经基本上理解和掌握了笔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