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鼎建筑装饰

山水画构图的一般规律,画山水的你不能不知!

[复制链接]
350 0

构图亦称章法、布局,是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环节。构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山水画的好与坏。构图必须与画面立意相结合,也就是要与画面的内容相协调。


构图要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要体现宾与主、远与近、虚与实、疏与密、聚与散、开与合、藏与露、黑与白、大与小等关系。对立是变化的,统一是均衡的。只有把这些对立关系统一在画面中,才可称得上是好的构图。


好的构图是要我们在万象纷纭、变化万千的复杂事物中找到头绪、理出脉络、分清主次,从而使画面主题鲜明、内容突出,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因此,山水画家要面向自然,面向生活。


如何把树木、山石、云水、车船、人物、建筑、动物等各种物象组合安排在画面中,既要合情合理,又要和谐,这就涉及到山水画的构图形式问题。山水画的构图形式一般要遵循以下几个规律:


1.宾主
c75c10385343fbf2afe27cb967e74a8e67388f82.jpg

《红岩》


古人讲“宾主朝揖”,体现在绘画上就是要处理好画面的主次关系。主体物无论是大是小,都要占据画面的突出位置。主体物不宜布置在画面正中央,这样太呆板;也不宜布置得太偏,这样又不醒目。一般作画要先画主体,后画次要物体,即宾体。宾体在画面上起的是陪衬作用,因此要有意识地减弱其地位,不能喧宾夺主。处理画面时,既要画出主体物,又不能太单调。画中要有“主”点,即画中之“眼”,如房屋、人物等。画中的“主”点虽然面积很小,但却能点明主题。


钱松喦的《红岩》,就注重了主体与宾体的对比。画中主体是山上的房子,宾体是高山。房子虽小,但刻画得较具体,位置也很突出。高山虽占据的面积较大,但没有给人以喧宾夺主之感。


2.呼应
4e4a20a4462309f70ccfd2eca4978cfdd5cad6d0.jpg

《峨眉道上》


在一幅画上,无论是山石、树林,还是房舍、人物,都应互相呼应、彼此顾盼。山峰要有宾主朝揖之意,树木要有互相欹斜之姿,烟云要有流动迂回之势,人物、动物与其他景物也要有一定的呼应关系。画面的呼应还包括大与小、轻与重、黑与白之间的关系。总之,画面上的各种物象要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陈子庄的《峨眉道上》采用了呼应式。此画中,前方右侧的山挺拔向上,与后面的山形成一种呼应关系;前面的人物与远山上的墨点(代表的是游人)也形成了呼应。


3.远近
83025aafa40f4bfb3d737d71d5d6f8fef6361898.jpg

《李白诗意图》


中国画中,物象一般表现为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近重远淡,当然也有近小远大的。若主体景物较大且在远处,就要用墨色的浓淡、虚实来处理画面的空间关系。一幅画一般有近、中、远三个层次。即使一幅画没有三个层次,那么最少也要有近、远或中、远两个层次。


孙克纲的《李白诗意图》注重了画面的远近层次。此画中,前面的景物画得清晰实在,后面的景物用淡墨虚化,远近层次明显。


4.虚实
e4dde71190ef76c6bfb3d0d9488f7df4ae516702.jpg

《风帆出峡图》


虚是模糊不清,实是清晰明确,两者是相对的。画中的物象过实会导致画面呆板、无生气,而过虚则会显得空洞无物,因此,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过实应以虚破之,过虚则以实破之。一般在山水画中有形则实,无形则虚;黑是实,白是虚。山水画中的虚实关系常用流水、云雾、烟霞等物象来体现,或以笔墨的浓淡、干湿、疏密来处理。


上图是黎雄才的《风帆出峡图》。此图中,山是实的,江水和云是虚的,用墨近浓远淡,虚实相生,层次分明。


5.疏密
0eb30f2442a7d9334733d34175d2511d72f00194.jpg

《芦雁图》


山石的皴法讲究疏密,树木的穿插讲究疏密,整幅画的布局也讲究疏密。一幅画首先要有大疏密变化,其次大疏密中又要有小疏密变化,要做到“疏中密,密中疏”。在画面中,以疏密与聚散相结合的方式表现出形式美感是极为重要的。疏密与聚散体现的都是一种松紧关系,不过聚散多含有一种动势。一树一木、一草一叶等细微之物都要讲究疏密。古人云:“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疏可走马”并不是指不画任何景物,还得画景;“密不透风”也并不是指画面中的物象满满的,以至于让人感到窒息,而是要留有空隙,要做到“疏中有景,密处有韵”。


上图为刘鲁生的《芦雁图》。画家用浓淡不一的墨色画出了芦塘的景致,将浓密的芦草与空白的水域形成鲜明的疏密对比,使画面气息畅通。


6.开合
c75c10385343fbf2a4bc647766e74a8e64388f7e.jpg

《峡江秋涛图》


开合是山水画中常用的构图法则。开是指把画中的各种景物铺开,合则指把画面的阵势收拢。一幅画的构图既要有整体的大开合,又要有局部的小开合。山水画中常见的开合式有近、中景开,远景合,近、远景开,中景合,以及远、中景开,近景合等。


陆俨少的《峡江秋涛图》采用了典型的开合式构图法。此画中,近、中景为开,远景为合。


7.藏露
a8014c086e061d9595fc2942ad6d8adf63d9cabe.jpg

《古塞驼铃》(


恰当地处理画面的藏露关系,可以让画面比较含蓄。若处处都交待清楚,就没什么情趣可言了。景物画得有藏有露,才能引发人们的遐想。“藏”处理得好,可以达到“无景色处似有景”的效果。


在钱松嵒的《古塞驼铃》中,长城蜿蜒,远处的城墙隐约可见,山脚下一行驼队走来,中间的驼队被一座山头挡住,藏露处理得很妙。


8.均衡
4ec2d5628535e5dd92a92de1a05f27e1cf1b62ab.jpg

中国画忌“四平八稳”的对等式构图,而多用“秤锤压千斤”来取得画面的平衡。潘天寿说:“画材布置于画幅上,须平衡,然须注意于灵活之平衡。灵活之平衡,须先求其不平衡,再求其平衡。”可见,山水画追求一种均衡美。图案设计中的对称可以给人以美感,而山水画若采用对称就会让人感觉单调,当然也就谈不上美了。


在图中,画面的重心在下方,若上方只是空旷的湖水,就会让人感到有点儿轻飘。画家又在画面上方加上了一些远山,使画面达到了平衡。


9.黑白
2f738bd4b31c870149d552c2f1e61e210608ffd8.jpg

黑白二色,宛若水墨画卷中的灵魂舞者,轻吟着浓淡相宜的韵律。浓墨深沉,如同夜幕低垂,承载着山川之重;浅墨轻盈,恍若晨曦微露,勾勒出水波之柔。画面布局,需匠心独运,使黑白二色在方寸之间和谐共生,既不偏废左岸之幽邃,亦不独宠右岸之留白,上下亦然,力求天地间的一抹平衡,宛如太极之图,阴阳相生,和谐共生。
试想,若左侧峻岭以重墨勾勒,其巍峨之势跃然纸上,那么右侧江水便巧妙留白,以无胜有,让观者之心随那空白之处悠远绵长,仿佛能听见潺潺水声,穿越千年时光。山水之间,黑不仅是实体的坚韧,亦是意境的深远;白,则既是虚空的遐想,亦能在特定情境下化虚为实,成为画面不可或缺的生命力。譬如画水,便常有“计白当黑”之妙笔,留白之处,正是水流不息、生命盎然的象征。
观此图,画家之心思细腻入微,对黑、白、灰三色的驾驭,犹如指挥家手中的指挥棒,引领着视觉的交响乐。黑色的山坡,沉稳而厚重,如同历史的见证者,静静诉说着过往的故事;灰色的远岸,朦胧而神秘,引人无限遐想,仿佛那是梦想与现实的交界;而色彩浅淡的天空、皎洁的月亮、清澈的河水,则以它们独有的温柔,为这幅画添上了几分诗意与浪漫。三者交织,共同编织出一幅既真实又超脱,既宁静又生动的绝美画卷,让人沉醉,不愿醒来。
10.大小
d6ca7bcb0a46f21fefb3f66f20bdeb6e0d33aeab.jpg

《翠幄》


布置画面之际,景物需匠心独运,巧妙融入大小相宜、整碎交错的布局哲学,犹如编织一曲视觉的交响乐,旋律起伏,和谐而不单调。此举旨在规避画面的呆板与匀齐,让观者的目光在游移间自然聚焦,主体因而跃然纸上,成为视觉的引领者。画中景象,常遵循“主大宾小”之古训,然亦不乏创新之举,以“主小宾大”之姿,挑战常规,展现独特意境。但无论何种布局,主体之鲜明,犹如夜空中最亮的星,不可或缺。其笔墨需浓淡相宜,力透纸背,以实写虚,尽显物象之质感与神韵;色彩则需明快而不失雅致,如同晨曦初照,万物复苏,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
童中焘大师的《翠幄》一作,便是此等布局艺术的典范。初览此画,仿佛置身于郁郁葱葱的林海之中,满目翠绿,密不透风,引人遐想。然细品之下,方觉其中乾坤。树石间或挺拔如松,或嶙峋怪石,亭榭错落有致,或隐于林间,或显于空旷,大小对比,整碎相融,恰似自然天成,毫无造作之痕。画面于整体中蕴含细节之美,于琐碎间展现和谐之韵,变化万千,引人入胜,令人叹为观止。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

图文热点

更多

社区学堂

更多

客服中心

400-800-8888 周一至周日 8:30-20:30 仅收市话费

关注我们

  • 手机客户端
  • 关注官方微信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