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宣纸与书画纸在外观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且市场上存在许多非宣纸生产经营者以书画纸冒充宣纸进行宣传和销售,这使得消费者在区分两者时感到困惑。接下来,我们将简要概述宣纸与书画纸之间的差异。
01 原材料价格差异:
宣纸,其核心原料源自安徽省泾县及其周边地区,主要采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这两种纤维经过精湛工艺混合而成。
【书画纸】的原料构成大多较为单一,但品种却相当丰富。主要包括龙须草、毛竹、桑树皮、构树皮、楮树皮以及桠树皮等,这些原料在制作过程中经过特殊处理,赋予了书画纸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0# 制作工艺方面:
【宣纸】的工艺流程颇为复杂,它对水质等自然环境条件有着严苛的要求。在制作过程中,青檀皮和沙田稻草需要经过反复的浸泡、清洗、蒸煮和摊晒,利用自然界的日晒雨淋来进行漂白。随后,这些原料被精心制作成皮料浆和草料浆,再根据不同品种的要求,按照特定的比例进行混合配浆。经过捞纸、晒纸、剪纸等多道工序后,最终形成宣纸。从原料的初步处理到成纸的完成,需要历经108道繁琐而精巧的传统手工工序,耗时大约三年。
【书画纸】的工艺流程相对简化,对水质和工艺条件的要求并不如宣纸那般严苛。通常,它们会采购商品化的纸浆,经过简单的化浆处理后,便可进行抄制生产。根据工艺的不同,书画纸可分为手工和机器两种类型,其中手工书画纸的生产周期仅需数天,而机器生产的周期则更为短暂。
在机器书画纸的生产过程中,首先会使用商品化的纸浆作为原料。经过简单的化浆处理后,这些纸浆被送入机器进行连续的抄制生产。机器生产的效率相对较高,使得书画纸的产出速度大大加快。
0在宣纸的使用效果上,其润墨性表现尤为出色。当用水墨进行创作时,墨迹能够均匀扩散,且着墨的渗透力和吸附力极强。这使得墨色呈现出鲜明的层次感,浓淡相宜,立体感丰富。同时,宣纸还被誉为“墨韵万变”,能够完美地展现“墨分五色”的韵味。此外,其优质的纤维强度使得在浓墨重彩的创作下,纸张依旧保持完整,不透不破。
【书画纸】在着墨后,其晕散效果往往不均匀,导致水墨难以精准控制,润墨性相对较差。此外,由于纤维强度不足,使用重笔时纸张容易透墨或破裂。
0# 外观特性:
宣纸在透视下,其纸面上呈现出密集的丝状云朵,被称为“皮花”,这是檀皮纤维的独特印记。同时,稻草纤维的筋丝也可清晰可见,使得纸张展现出柔和的白度。
相较之下,书画纸往往显得较为平板,缺乏“皮花”特征,纸张颜色过于洁白。尽管近年来泾县部分书画纸中掺入了少量檀皮,从而产生了云朵现象,但与宣纸相比,仍缺少草纤维筋丝的细腻纹理。
0保存与耐久性:
宣纸以其独特的原料和自然漂白加工工艺,展现出卓越的保存性和耐久性。经过实验室检验,宣纸在众多纸张中脱颖而出,其寿命可长达1050年以上。安徽省博物馆珍藏的宋张即之抄经册和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明唐伯虎《墨梅图》便是明证,均证明了宣纸的“千年寿纸”之美誉。
然而,宣纸的保存也有其特定的要求。它应避免强光直射,尤其是日光暴晒,同时也要防潮。值得一提的是,陈纸的宣纸效果更佳,因为其润墨性会随与空气的进一步氧化而逐渐提升。一般来说,长江以南地区存放三年以上、长江以北地区存放五年以上的宣纸使用效果最佳,且年份越久远,效果越为出色。但在北方冬季使用时,宜保持适当湿度以确保纸张的水分平衡。
此外,宣纸还拥有出色的耐折性,即使百折也不损其品质。相较之下,书画纸的保存性和耐折性则相对较差。特别是那些为增强润墨性而掺入碳酸钙(石粉)的书画纸,往往会在几年后出现自然风化现象。此外,书画纸在经过几次折叠或把玩后便容易折断。
明唐伯虎《墨梅图》
这幅画作是明代著名画家唐伯虎的杰作,以其精妙的笔触和深厚的墨色闻名。画中的梅花枝繁叶茂,生动逼真,仿佛将观众带入了寒冬腊月的梅花世界。而其背后的宣纸,更是为这幅画作增添了不少分数。宣纸的独特质地使得画作能够更好地呈现出梅花的细腻纹理和墨色的层次感,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上的盛宴。
总之,宣纸与书画纸在原料选取、制作工艺、使用效果、外观展现以及长期保存与耐久性等方面均呈现出显著的差异,且两者的制作成本也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当消费者在选择购买时,务必细心辨别,以免误购到质量不佳或假冒伪劣的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