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作画最好用宣纸,皮纸感觉东西少、薄

[复制链接]
22 0

李可染先生说:“作画最好用宣纸,皮纸感觉东西少、薄。”


91529822720e0cf345d31f9049baf50fbf09aa45.jpeg

李可染先生这一论断可谓道出了中国画材选择的精髓所在。宣纸作为传统书画的"纸中之王",其独特的纤维结构犹如天地造化之功——檀皮与稻草的黄金配比,经过上百道工序的千锤百炼,最终形成那种"墨分五色"的奇妙表现力。当毛笔与宣纸相遇时,墨色会如春溪般自然晕染,浓淡干湿在纸面上演绎出万千气象,这种"屋漏痕"般的自然渗透效果,恰是中国写意美学的物质载体。


相较而言,皮纸虽有其挺括平整的优势,却似一位寡言的旁观者。它的纤维排列过于规整,吸墨性如同被束缚的溪流,难以展现墨色在纸面上"呼吸"的生命感。正如李可染所言,皮纸承载的"东西少、薄",不仅指物理厚度,更暗喻其艺术表现力的单薄。试看八大山人的泼墨荷花,若离开宣纸的"棉韧相济",那些枯笔飞白怎能化作纸上雷霆?徐渭的大写意葡萄,若没有宣纸的"润墨如酥",又怎能成就笔底明珠?


09fa513d269759ee57892ac4f10744066f22dff4.jpeg

从材料学角度看,优质宣纸的"墨韵层次"堪称奇迹。其纤维间形成的微观毛细管网,犹如精妙的输墨系统,能让水墨产生"七分入木三分在纸"的立体效果。而皮纸的机械加工痕迹过重,恰似给笔墨套上了枷锁,使得艺术家"解衣盘礴"的创作激情难以尽情挥洒。这不禁让人想起潘天寿的比喻:"宣纸是会唱歌的纸,而其他纸只能算会说话的纸。"


当代实验证明,在相同墨量下,宣纸能呈现12个可辨墨阶,而皮纸仅能展现6-7个。这种量化差异印证了李可染的艺术直觉——当黄宾虹的"五笔七墨"遇上皮纸,那些"平留圆重变"的笔法奥妙,恐怕要折损大半。毕竟,中国画的"骨法用笔"与"气韵生动",都需要宣纸这个"知音"来完美呈现。(孟坤明)


dcc451da81cb39db04448d9392ea0e34a918307f.jpeg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搜索

图文热点

更多

社区学堂

更多

客服中心

400-800-8888 周一至周日 8:30-20:30 仅收市话费

关注我们

  • 手机客户端
  • 关注官方微信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