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鼎建筑装饰

中国画的技巧,骨法用笔,笔法

[复制链接]
243 0
大家好,我是小编阿驱,今天带大家来了解一下中国画的技巧,骨法用笔,笔法。
南齐谢赫把“骨法用笔”列在“六法”的第二位。唐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可见“用笔,是画好中国画的首要条件,这是因为中国画的造型,主要是依靠线条。画家不仅用线条去画轮廓,也用它去表现质感、明暗、情调,以及画家的个性与感情:而且中国画的线条还有相对独立的美学价值。所以张彦远把“形似”、“骨气”、“立意”等绘画上的种种表现都归于“用笔”。
app=49&f=JPEG&fm=173&fmt=auto&u=4231511393%2C1072912316?w=412&h=570&s=E50AB357C1CAFAED76E5E8E20300A033.jpg

中国画的线条,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人物画方面有“十八描”,即:高古游丝描,铁线描,行云流水描,琴弦描,蚂蝗描,钉头鼠尾描,混描,撅头描,曹衣描,折芦描,橄榄描,枣核描,兰叶描,竹叶描,战笔水纹描,减笔描,柴笔描,蚯蚓描等。这些线描技法,都是古代画家为了表现各种不同的衣服质料而创造出来的种种画线形式。
在山水画方面,古代传下来的皴法更是名目繁多。计有:皴麻皴,乱麻皴,芝麻皴,卷云皴,解锁被,荷叶皴,乱柴皴,大斧劈皴,云头皴,小斧劈皴,雨点皴,豆瓣皴,牛毛皴,马牙皴,折带敏,弹涡皴,矾头皴,骸器皴,破网皴,拖泥带水皴等。这些皴法也是画家创造的种种线条形式,用以表现山石、树木等自然物象的阴阳、向背、凹凸等不同的形态和质感。
app=49&f=JPEG&fm=173&fmt=auto&u=308129605%2C1424831330?w=489&h=841&s=BD5AA15F41157DC812DDD14F0100E0B1.jpg

至于点摧的形式,则多达二十八种,它们的名目是,个字点,介字点,胡椒点,梅花点,菊花点,鼠足点,小混点,大混点,松叶点,水藻点,垂藤点,柏叶点,藻丝点,尖头点,梧桐点,椿叶点,攒云点,攒三聚五点,垂头点,平头点,仰头点,聚散椿叶点,刺松点,破笔点,杉叶点,仰叶点,垂叶点,个字间双钩点等。这些都是画家根据各种植物叶子的形态特征和远处草木的简略外形而创造的表现方法。在山水画上称之为“点叶”和“点苔”。
其他如花鸟画上的勾花、拓叶、画干、写藤,都有一定的笔法。 上面列述了这么多的笔法,总括起来,无非是画线条时二粗、细、曲、直、刚、柔、轻、重化为千姿百态。而这些笔法“皆非画家凭空杜撰,乃各代画家在写生中,了解物状与性质所得。”(黄宾虹语)种种线条形式的创造,不仅表现了中国画家对客观物象高度的概括能力,也表现了他们在笔法上经过苦心探索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了一整套用笔方法。
app=49&f=JPEG&fm=173&fmt=auto&u=2809639827%2C1206191951?w=490&h=579&s=715AA577499169FD5ED1D0E103007071.jpg

中国画十分重视运笔方法,如主张笔锋要藏而不露,即落笔横行要“无往不复”,竖行要“无垂不缩”,古人称这种运笔方法为“一波三折”。这样画出的线条。才能沉着不浮,力透纸背。黄宾虹总结前人用笔的经验,提出“五笔‘’之说、即“平、圆、留、重、变”。所谓,“平”,是指用力平均,起讫分明,笔笔送到,既不柔弱,也不挑剔轻浮,要“如锥画沙”。所谓“圆”,是指行笔转折处要圆而有力,不妄生圭角,要“如折钗股”。所谓“留”、是指运笔要含蓄,要有回顾,不疾不徐,不放诞狂野,要“如屋漏痕”。
所谓“玉”,即沉着而有重量,要如“高山坠石”甲,不能像“风吹落叶”,即古人说的“笔力能扛鼎”的意思。所谓“变”,一是指用笔要有变化,不论用中锋或用侧锋,都要根据表现对象来定,不能执二:在中锋与侧锋问题上,绘画和写字略有不同。
app=49&f=JPEG&fm=173&fmt=auto&u=3241082350%2C1163547660?w=491&h=625&s=1D9AAF574800F6C69EA9F54C0300F071.jpg

全写字不能用侧锋,而绘间却不排斥用侧锋。二是指用笔要互相呼应,古人比之如“担夫争道”一对此黄宾虹的解释是:二盖担夫膊能成物,既有其力、即数十担夫相遇于途,或让左,或让右,虽彼来此往,前趋后继,不致相碰。此用笔之妙契机也。”此外,如“意到笔不到”,“笔断意不断”等也都是前人的用笔经验。
在笔线形式美的要求上,提倡:一要枯而能润,二要刚柔相济,三要有质存韵。所谓“枯而能润”,是指画出的线条既苍劲又映润。枯和润是一对矛盾,它们各有所长,所以有“枯笔取气,湿笔取韵”之说:它们也各有所短,因为“太湿则无笔,太枯则无墨”。高明的画家,必须把这一对矛盾统一起来,使画出的墨线具有“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之妙,这才是用笔的上乘。所谓“刚柔相济”是指笔线形式达到一种完美的境界。由于画家的察赋与修养不同,常常在笔线上出现失之于“刚”,或失之于“柔”的毛病。
app=49&f=JPEG&fm=173&fmt=auto&u=1871189165%2C755918585?w=456&h=711&s=B49437DF4AF34A9CDD8835160300C032.jpg

所以清代画论家沈宗骞说:“二美《指刚与柔》能全,固称成德。天资所察,不无偏枯。”好象刚与柔的矛盾是天生的,很难统一。但从画史上看,确有一些笔墨功力深厚的画家,能够统一这个矛盾,他们笔下的线条能够“徘徊俯仰,容与风流。刚则铁画,媚则银钩”(欧阳询语),达到线条形式美的极高境界。所谓,“有质有韵”,是指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质,是客观物象的形体实质。在绘画上,无论画得多好的线杀,如果脱离了它所要表现的对象,就成了没有价值的笔墨游戏。韵,是线条运动的韵味、韵律、节奏。有人把好的画比做无声的音乐,那么一根根线条好像一个个音符,按一定的规律运动着,组成一支美妙的乐曲。有质有韵的线条才具有感人的力量。
至于用笔的病忌,历代画学家也有所论述。宋代韩纯全指出:“用笔有三病:一日版,二日刻,三日结。”板,是没有腕力,用笔不活,画上的物象平板;刻,是笔画过于显露,甚至妄生圭角,不自然,没生气;结,落笔僵滞,欲行不行,不能流畅。黄宾虹提出用笔要先除四种弊病,即“钉头、鼠尾、蜂腰、鹤膝”。“钉头、鼠尾”,是指起笔收笔时笔锋尖锐,显露无余;“蜂腰、鹤膝”,是指行笔中粗细不稳,疙疙瘩瘩。其他,如枯、弱、光滑、草索等都是用笔的禁忌。
app=49&f=JPEG&fm=173&fmt=auto&u=17245107%2C3996989910?w=359&h=554&s=AD1AA55745C3DAEE52F42DDA01001032.jpg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

图文热点

更多

社区学堂

更多

客服中心

400-800-8888 周一至周日 8:30-20:30 仅收市话费

关注我们

  • 手机客户端
  • 关注官方微信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