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鼎建筑装饰

浅谈山水画的构图原理与基本方法

[复制链接]
287 0
构图就是把形象在画面上组织起来,加以艺术的条理化。中国画向来讲究构图,南齐谢赫论画“六法”中提出的“经营位置”,即是构图。构图亦称“布局”或“章法”。
b58f8c5494eef01fce1babb5e45c8e20bd317dde.jpg 石涛《秦淮忆旧》册之一

山水画构图,具有它的特殊规律,这是由山水画在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也是中华民族长期的艺术风尚和人们的生活、欣赏习惯所影响的结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取与舍:
黄宾虹说:“对景作画,要懂得“舍”字;追写物状,要懂得“取”字。舍取不由人,舍取可由人。”
所谓“舍取不由人”,是指绘画对象客观地存在,不可任意抹煞、歪曲,要正确反应。所谓“取舍可由人”,是指画家可以发挥主观的能动作用,可以根据实际,根据创作的需要,对对象加以选择、剪裁、提炼。
“有一不必二,要五不可四”,这是民间画工的口诀,是说取舍要严格,要使人感到增一分太多,减一分太少,不多不少,恰到好处,章法合理,令人悦目。所以画面上的取舍很重要,做好了这一步,直接有助于画面其他方面的处理。
二、主与宾:
一幅画,要有一个主体,主体是画中最主要的形象。有了主,还要有陪衬,陪衬便是宾。画面中的主体需要让它突出,也是内容上的表现重点。
在构图时,要根据主要内容的要求,确定宾主关系,既要彼此分明,又要相互照应,相互搭配,避免平铺,防止散漫或多中心、多焦点。
三、大与小:
宾主既定,就要考虑因透视关系而产生的物象在画面上大小不等的形状。
在构图上,宾主与大小有关,一般是主大宾小,但也不能刻板,由于透视或墨、彩对比的变化,有时也不一定非要主大宾小。根据透视原理,近者大原则小。就构图而论,大者固然是主,也可以做宾,近处固然可以定“主位”,也可安“宾席”。这种变化,只要服从主题内容的要求,可以灵活掌握。
3c6d55fbb2fb43166e506e9adc05512608f7d32d.jpg 石谿《苍翠凌天图》

四、取势:
“势”是自然景物引起的一种心理趋向,这种趋向形成一种运动的形式美感,也就产生了一种意中之“势”。由自然的“势”过度到意中的“势”,是一个艺术夸张的过程。
“取势”是决定构图成败的关键,也是构成山水画形式美的视角着眼点,所以在构图时应把“取势”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山水画的“势”是一种倾向性运动,构图时要把握住这种倾向。如华山的自然形象是一种向上的、动的“势”,使人对之有“峭拔”、“嵯峨”的动感,在构图时能把握住这种“势”,也就抓住了华山的大形式美和主要特征,在表现时就要尽量去突出这种形式美的特征。
五、空白与虚实:
山水画善于用虚的手段来表现更深更远的意境,而空白正是利用其不固定的空间,引起人们无穷的联想,从而使意境得以深化。所以对空白的处理就成为山水画构图形式美的主要组成部分,空得好,画面灵动、通气、不拥塞。
要表现无尽的空间,达到咫尺之幅而具千里之势的艺术效果,就要会利用“空白”这种含蓄的艺术手段,空出一部分不画,而这部分“空”,也正是作者苦心经营之处。“空”出的地方给人以联想,让人感觉画外有画,使表现的境界更大更广。
“虚”与“实”是对构图以及用笔用墨方面有极大概括性的说法。在实际构图形式上的处理中,要做到“虚中有实”,“实中见虚”,“以虚带实”,“以实带虚”,造成画面的矛盾与对比、穿插与呼应,在画面物象之间产生节奏和韵律,构成形式美的变化,并产生美感。
六、呼应:
山水画中的呼应,是指画中的景物、山石、树木、泉水、瀑布及点景物,前后左右的相互关联,画中的景物各部分不能使其孤立存在。呼应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不仅在内容上要呼应,在形式上也要呼应。如画中的这点墨与那点墨,这片色与那片色,都会发生呼应。不仅如此,印章的使用也与画中景物相呼应,用得适宜,可以使画面更为丰富。
七、疏与密:
国画忌平、忌齐、忌均。有疏有密就打破平均,疏密有致。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通风”,就是指在章法处理上,疏的地方要疏,密的地方要密,只有处理好疏密的对立统一,画面才协调、才生动。
八、藏与露:
《画筌析览》谈到:“楼阁宜巧藏,半面桥梁勿全见两头,远帆无舟,而往来必辩,远屋惟脊,而前后宜清”。藏与露,是画面情节表现巧与不巧的问题,也关系到一幅画的必要的艺术含蓄问题。
宋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汴梁城门的一段,所画的骆驼队安排在出城门的一刹那,画面上的驼骆其实只有两只半,但使读者不觉其少,而是有无数只的感觉,这便是藏得巧。
山水画往往借云烟来做藏与露、显与隐的文章,一般来说隐者藏,显者露,但也可以理解为藏得巧妙时也是显。有时在画面的“藏”处叫人联想到其实有更多的景物,这样的藏,即是显。
藏,可以借云烟来藏,也可以借一物来藏,借山藏山,借树藏树,当然也可以借树藏山,借山藏树,甚至借一群飞鸟来藏山。
藏的特点,主要有四:一是使观者得到联想;二是使未藏处更突出、更夺目;三是使有限变为无限;四是使某些处理上的矛盾得以缓冲或解决。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

图文热点

更多

社区学堂

更多

客服中心

400-800-8888 周一至周日 8:30-20:30 仅收市话费

关注我们

  • 手机客户端
  • 关注官方微信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