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苦墨
中国绘画从构图的特点和表现方法来说,对飞檐的处理,还不只是一个透视问题,它主要是要借飞檐的恣态。
建筑造型的崇高耸秀的动势使景物更为生动,看来不合透视,却正是不伤"真巧"的一种方法。
沈括没有看到这一点。仰画飞檐,并不始于李成,是在唐代就开始的(见敦煌壁画)。
而且在宋以后,甚至到透视学发展到完整的今日,反透视的表现方法还在服从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地采用。
这就取决于艺术家要引导观众去注意什么?电影构图,常常把一般生活不易观察到的现象。
利用镜头的"特写"去表现它,或用突破一般构图的规律,表现出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
绘画中也常常把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事物活动,用一种连续的构图把它表现在一个画面上。
(如顾阂中《韩熙载夜宴图》的构图就是如此)。谈到这个问题时,我们要看到两个方面:
一是正常状态,合乎一般规律的透视表现,一是在特殊的情况下,在特定的场合中要打破一般的规律。
不用透视,或采用反透视法。这些情况正说明了构图是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
流程编辑 :金涛
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作为投资收藏的依据,仅供艺术爱好者参考,如果侵权请联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