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鼎建筑装饰

髡残:九死丘壑历尽艰辛的山水清音

[复制链接]
174 0
4bfc714432fc46ed88fb890c564ef0d5.jpeg
髡残:九死丘壑历尽艰辛的山水清音
文章来源_网络
十年兵火十年病
消尽平生种种心
老去不能忘故物
云山犹向画中寻
书画史上的“二石”指谁?
今有齐白石和傅抱石,
古有石涛与石溪。
这个“石溪”是谁?
他是清初四大画僧之一,
虽削发为僧,却难了红尘,
一生孤耿刚烈,不忘亡国之恨。
他勤奋自律,以书画倾泻胸中块垒,
寻求人格完善。
他的人品、笔墨俱高人一头,
但三百年来,世人多不识。
d487da6775e3455dad65d33a4222d256.jpeg
雨洗山根图
髡(kūn)残(1612-1692),明末清初画家,为清初四画僧之一。俗姓刘,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人,居南京。法名髡残,字介丘,号石溪、白秃、石道人、残道者、电住道人。他好游名山大川,43岁时定居南京大报恩寺,后迁居牛首山幽栖寺,度过后半生。性寡默,身染痼疾,潜心艺事,与程正揆(kuí)(号青溪道人)交善,时称二溪,艺术上与石涛并称“二石”,善画山水,师法王蒙,亦工人物、花卉。
髡残生于明万历四十年,据说出生时其母梦僧入室。他年岁稍长时,得知此事,就常思出家。十九岁时,父母令他成亲,他坚绝不从,“有来议婚者,大骂绝之”,并且从此就放弃了举业。其性情刚烈已初露端倪。
857a73981c7540e88299e68aca70c3ff.jpeg
关于髡残出家的确切年月,有说二十岁,也有说二十七岁。他出家时“一夕大哭不已,遂引刀自剃其头,血流被面”,果真是一个血性汉子。后来他云游江南,向各地高僧参究禅学。曾遇一老僧受云栖大师剃度,他便请老僧悬挂云栖大师遗像,拈香礼拜其为师,并由老僧取法名智杲(gǎo),遂为云栖派僧人。
崇祯十七年(1644),清兵入关,国内大乱,烽烟遍地。髡残对清兵的血腥征服十分痛恨,心向南明政权,一度参与湖南何腾蛟部的抗清复明活动,但兵败逃亡。髡残一生始终以大明遗民身份自居,虽然他身体孱弱多病,却先后13次赴南、北二京拜谒明皇陵。其心若此,能不感人?
何腾蛟兵败后,髡残曾为避抓捕逃入桃源深山处,藏身于荒山野岭之中。关于这段不凡的经历,程正揆《石溪小传》有载:
甲申间避兵桃源深处,历数山川奇辟,树木古怪与夫异禽珍兽,魈(xiāo)声鬼影,不可名状;寝处流离,或在溪涧枕石漱水,或在峦猿卧蛇委,或以血代饮,或以溺暖足,或藉草豕(shǐ)栏,或避雨虎穴,受诸苦恼凡三月……
92c5f584f28749d7866d7a9df3fdce4b.jpeg
幽栖图
髡残的意志受到了磨炼,更与大自然有了亲密的接触,这使他开阔了眼界,充实了胸中丘壑,为此后的山水画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髡残43岁时来到南京,居于城南大报恩寺。住持觉浪禅师十分器重他,命其主持祖堂山幽栖寺。觉浪禅师圆寂时,遗命将其法偈及竹如意授于髡残,这意味着将整个宗系托付于他。但是到了次年,髡残主动辞去幽栖寺主持之职,而作行脚僧寻师访友,遍游吴越名山胜景,流连黄山,领略自然的博大境界和无限生机,开阔胸襟。
顺治十七年(1660年)8月,髡残返回南京,在幽栖寺附近的牛首山独自幽居,静心修禅。幽居十年间,髡残除潜心读书、修禅外,便倾心于山水画的构思与创作。髡残的画艺,于他四十岁左右开始成熟。自从到了南京以后,生活安定,便进入创作的高峰。他现存作品上的纪年,最早是1657年,而以1660年后四年为最多。
b79ca6e3ce30446fa6384701738bf798.jpeg
山齐禅寂
髡残从事绘画,要比别人更难,付出的心力也更多。这是因为他早年避祸山林,遭风寒侵袭而身染疾患,而晚年病势更趋严重。但他从不消沉懒散,而勤于创作。他如此说道:
大凡天地生人,宜清勤自持,不可懒惰。若当得个懒字,便是懒汉,终无用处。……总之不放闲过。所谓静生动,动必作一番事业,端教作出一个人立于天地间无愧。若忽忽不知,惰而不觉,何异于草木!
这段颇具气魄的文字,是他一生勤奋不辍的写照,也可见其成功决非偶然。
对于髡残来说,绘画不是娱乐消遣,也不是求得腾达的手段,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可调治“心病”。他在绘画中体验追求的快乐,以达成人格的完善。
6eab057299fe4cd2bc4da85877c98e79.jpeg
林麓乐志图
髡残的一生,与山水十分结缘。他的家乡武陵,山川古茂雄奇,林木蓊(wěng)郁。为僧后,云游四方,曾饱览黄山之奇。中年后定居南京,古金陵踞龙蟠,钟灵毓秀,深得滋养。最后幽居牛首山,牛首山双峰突兀,山色黝黑,登山顶遥望,长江襟带,四处青山绿野,沙渚平畴,无一不是天然图画。他的足迹所至,似乎都可从作品中心领神会。但他却自谓平生有“三惭愧”:
我尝惭愧这双脚不曾阅历天下名山;又尝惭此两眼钝置,不能读万卷书,阅遍世间广大境界;又惭两耳未尝亲智人教诲。
髡残山水得江山之助,往往顷邈幽深,引人入胜。他的构图,不作危崖奇峰,叫人怪异,而写出屋舍村墟,垂钓读书景色,只觉得系可游可居之地。读了他的画,使人感到祖国河山的壮伟,胸襟为之宽阔。
be6a9a2eb89f490cbab5fdf0e1e7b174.jpeg
岩穴栖真图 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髡残的晚景较为凄凉,年老多病,加上早年的风湿病、胃病及疥癣不时发作,令他痛苦不堪。他曾给友人写信说:“老来通身是病,六根亦各返混沌,惟有一星许如残灯燃,未可计其生灭,既往已成灰矣。”
他嘱托僧人,在他死后将遗骸焚化,投入江流之中。示寂后,僧人遵嘱函其骨灰投入长江边上的燕子矶下。他死后十几年,有一个盲僧人,请工匠在燕子矶绝壁刻了“石溪禅师沉骨处”几个大字以纪念他。
画技小道,兴衰亦关乎时运;丹青一理,庸奇全赖以人品。髡残,这位用袈裟掩裹着精神苦痛的明朝遗民,在一生的创作中坚持着自己的人生信念和审美追求。他的人品、笔墨俱高人一头,堪为美术史上的重量级人物。三百多年来,其人品与画品并重的高华之气,一直影响着画坛,成为画家心目中的丰碑。
2523f0692b0b460b88b906cb1776578c.jpeg
秋山晴岚图
9f38c929823146a085387161cb574479.jpeg
秋山晴岚图局部
石谿在山水师承上,以巨然为宗,尤其得力于元之王蒙、黄公望,并旁参梅道人、倪迂、文征明、董其昌等。其好友程正揆富于书画收藏,黄公望《九泖三峰读书图》、王蒙《惠麓小隐图》、《紫芝山房图》等为石谿的取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就《秋山晴岚图》的风格而言,即使抛开他所临仿的具体作品不论,我们也可以从这幅作品所表现出的枯笔渴墨基调、构图上的取势穿插,与现在传世的如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王蒙《青卞隐居图》之间,存在着间接历史的渊源。
《秋山晴岚图》体现出来的画格,乍看之下,如粗服乱头、似残山剩水;而仔细体会,实则却有一种孤高奇逸贯穿其中。石谿绘画具有的这种质量,在当时即得到了特别的评价:如龚贤谓之“逸品”,石涛谓之“高古”。这种质量与他的人格和修养是分不开的。石谿虽然遁入空门,但江山改易,他依然心怀故国之思。他鉴于当时禅宗各派存在着的门户之见和名权之争,婉拒乃师关于曹洞宗寿昌系的托付,在当时禅林气象凋落之际,宠辱不惊,始终倔强。而就修养而论,石谿主张博览书史,胸有丘壑。他驻锡南京之初,曾参与校刊大报恩寺版《大藏经》的活动。在师法造化上,曾自称“尝惭愧两脚不曾游历天下名山、又惭眼不能读万卷书,阅遍世间广大境界”。早年避兵桃源深处,经时三月,历数山川奇僻,树木古怪。平时在南京,常于晨夕登峰眺远;又曾游黄山,每于四序之交,观朝夕晴雨之变。
529d4447c5f94c439b9f6af884d0c253.jpeg
苍苍秋山手卷 水墨纸本 1645年作
f0ee0055fcad4bc593fdb67a9c504f03.jpeg
苍翠凌天图
38c07a534bb14f439bb66d5bd262e912.jpeg
苍翠凌天图高清
5192c613a7934649a4fee725c31905b9.jpeg
云房舞鹤图
c39b58716824430b85e9638667284496.jpeg
江上垂钓图
95f326ed07364b4cad13031c6334bc15.jpeg
林麓乐志
cc2b0001650b4ed8aa61f99ad9be645d.jpeg
秋山图
e8d9e57948ee4b18bfed97d108c4cbbe.jpeg
仙源图
050d7605bfa34b6a84eca4ed6e38f5a1.jpeg
松溪寻诗图
6027a5128b66454c8bf8bac730441087.jpeg
5664a3558ca64cb4a708261d0bb2e599.jpeg
垂竿图
a099e6fc3d3c4032933b490ed9c69fde.jpeg
重林禅僧
665cf0aff87643e286ccfc8ff29c5e23.jpeg
层峦叠翠
题识:层峦与叠壑,云深万木稠。惊泉飞岭外,猿鹤静无俦。中有幽人居,傍溪而临流。天壤石溪残道者。钤印:石谿、电住道人
此幅山水之作,景物繁复,结构紧密,境界深邃,气势恢宏。山高密林,峦峰连绵,花木繁盛,幽溪路细,在茅屋中依稀可见一人坐于蒲团之上,右边一人侧身对坐,应当是问道者。山林间好似寂然无声。画面下段,坡岸曲折,水边蒲草,微风轻拂,随之摇摆,秋爽之觉,顿由心生。
此幅山水彰显鲜明独特的个人风格与价值期许,以本身的生活理想和艺术审美创造属于隐逸者自己的生活环境;这种生活理想,在南京博物馆所藏髡残《苍翠凌天图》、上海博物馆所藏《春嶂凌霄图》中都有所体现。正如清秦祖永在《桐荫论画》中言:“石道人髡残笔墨苍莽高古,盖胸中一股孤高奇逸之气毕露笔端。”图中自题诗在故宫博物院所藏其《层岩叠壑图轴》中亦有题之曰:“层岩与叠壑,云深万木稠,惊泉飞岭外,猿鹤静无俦,中有幽人居,傍溪而临流。日夕谭佳语,愿随鹿豕游,大江天一线,来往贾人舟,何如道人意,无欲自优游。”
此画继元人渐绛山水,笔焦墨浊,在赭石中而略掺以青。云水树石,屋舍桥梁,山路篱门,行人姿态画的阿睹传神,与远山树丛的皴点的错落有致,相互响应,十分注意发挥成组点线的节奏与韵律,秃笔渴墨,深浅点线的交织与穿插中形成山起伏顿挫,加之以皴擦相辅即显含蓄雄浑之势。其笔墨于粗服乱头中见步伍的严整,繁茂雄劲中见自然生动。此之画境,画家高强的笔墨设色的本领,达到山水画之“可望、可游、可居”境地,仿佛观者自己便可走入其中,生活于内。清人张庚在《国朝画征录·髡残传》云:“石溪工山水,奥境奇辟,缅邈幽深,引大家胜。笔墨古雅,设色高深,诚元人之胜概也。此种笔法不见于世久矣!”
2186e45f6b9c47cbaf7f746256d6857f.jpeg
秋林晏坐
75c2f59b5fc4462c825a4e1d70779723.jpeg
幽居图
75424a8b8a814cce98dc54e53d057f13.jpeg
山水清音
023060d08bd34fc5b32e2f41c302700d.jpeg
秋江独钓
7c7815095ba346179ca8b22482c4f2c5.jpeg
禅机画趣图
这是髡残和程正揆讨论儒理、禅机、画趣的一幅作品。从米家书画船社一著名的故事说起,髡残认为如果把大地看作是一条船,那么眼目所见的一切无不是图籍。这就是说自然高于一切,既含有儒理,也蕴藏画趣,亦包括禅机。这幅作品结构十分复杂,内容极为丰富,特别是其中人们所熟知的民居村落、行人渔舟等世俗的生活情景与髡残一般描绘的深山密林,人迹罕到处的景物有所不同,以体现他“大地为舟,万物图画”的思想。
0fd9b47d32524cc486e7b5e98ab3669a.jpeg
为周亮工作山水
25dcaf5c5e324bb6935a892624afd2ad.jpeg
云溪临流图
65b705f6f70a4250af05b8fe79fe7134.jpeg
秋晖蒙钓矶
髡残何时开始作画已难于稽考。今见髡残最早的作品为清顺治十四年(1657)所作《山水图》轴,绘画风格已经成熟。此后两年无画迹,而在清顺治十七年(1660)传世作品突然增多,至清康熙六年(1667)形成了创作高峰期,今天所见髡残的作品大都是此一时期内的创作。
1670ba275e3c4625b75b6bd9c5c2f0b1.jpeg
溪山晚兴图
7bc46f5610d7460b804c2d5cff3ef375.jpeg
扶杖入山
30b983f3a19341eeb41800d2fdc1fe42.jpeg
黄峰千仞
efa127efe89b48208c083204c0523449.jpeg
青山云气图
d6a4a0c3d3f64219a8f8cd896455ff1a.jpeg
云山谭道
6f3de5364d4547c280a23fc1328d5c53.jpeg
快雪时晴图
款识:快雪初晴候,疏松隔岸闻。水声高下涧,山色去来云。双履泥涂滑,一藤山迳分。满怀吟未就,清煞沈德文。壬寅夏六月暑中作于大歇堂,电住道人残衲介丘。钤印:石溪、白秃
髡残绘画,取法五代的巨然以及元四家,笔法浑厚凝重。自顺治十六年(1659年),髡残辞去幽栖寺住持,再次到吴越、黄山等地云游。大自然的陶冶更加丰富了髡残的灵感,使其笔墨日趋精湛,在风格和笔法上,较之以前又有了很大的变化。创作《快雪时晴图》时,正是髡残从黄山等地回到南京幽栖寺附近开始隐居的第二年,无论是生活还是心境,都较为平静。
《快雪时晴图》作于康熙元年(1662)夏,石溪于此图中用极其精炼娴熟的笔墨,把雪后山林、丽日初升、万物苏醒之景描绘得淋漓尽致,立于画前可感寒意袭人。他大面积地采用了之前罕用的水墨渲染法来烘托画面,使雪后初晴的河流山川,水气升腾之感跃然纸上。画上枯木寒林、山石婉转处李成遗韵展现无余。画中笔法,依然是其喜用的秃笔焦墨法,细看一处粗头蓬服,整而观之神韵俱佳,心行处只可意会不待言传也。再览通篇布局,以平远之法入手,左上角之山轻描淡写,只存其轮廓,此可谓虚。右下角山道婉转处,有高士倚仗前行,此可谓实,可谓气,可谓眼。山静之虚、人动之实,有无相映、虚实相生,画自登逸品矣。文人秦祖永曾评髡残作画,“笔墨苍莽高古,境界天矫奇辟,处处有引人入胜之妙。盛夏展玩,顿消烦暑……”。可谓字字句句都能从《快雪时晴图》中领悟得到。
0a3356d2cac547349991f5f701410d64.jpeg
深山幽居图
1ee71cd0503c4d20bf1d321ef4fb059e.jpeg
重山迭嶂图
416e2dc646be4cbe958c58ffe87a4605.jpeg
结社林泉图
562774401e0a4d30be0c5331c8108f6e.jpeg
层岩叠壑图
1887f9b19c4741599b21cd3407a7db56.jpeg
山水
髡残精山水,特点是章法稳妥,繁复严密,景色不以新奇取胜,作品以真实山水为底本。此为髡残52岁所作,画面从构图到笔墨都他深受元四家的影响,尤其得力于王蒙与黄公望。章法稳妥,繁复严密,郁茂而不迫塞,景色不以新奇取胜,而于平凡中见幽深;笔法浑厚,凝重、苍劲、荒率;善用雄健的秃笔和渴墨,层层皴擦勾染,笔墨交融,厚重而不板滞,秃笔而不干枯;山石多用解索皴和披麻皴,并以浓墨点苔,显得山川深厚,草木华滋。此张作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以真实山水为依据,具有“奥境奇辟,缅邈幽深、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
bafb8ef7c46d4cd38259545ad5c3fd8f.jpeg
苍山草堂
092cc11c8d4745d8bf6106ff6115dc92.jpeg
扶杖入山图
353513c028e34d488c8a19d3a420b4cb.jpeg
高士幽居图
983fd1ede65d41e3b582dd63e032b1a2.jpeg
茂林秋樹
e89fc41a40144934812bdca7a3fc8dd1.jpeg
山水
628bc42223974e1fb85730482cbf8f5f.jpeg
山水
305ada2e682a4acbb08b9d8dacdd884c.jpeg
云径高山图
615a7e067b154b54a0e56da8bb98d537.jpeg
溪山放棹
70f8059c4b6f4ae7adbfa38d6502f923.jpeg
苍山结茅图
6a5ca3972638483cb26ad9ee6dff3791.jpeg
山 水
bffa03c267f74d7ab32901b80fcb5a3f.jpeg
松风水月
18e9084e0c164e2994dfc34a4a89c410.jpeg
松溪茅舍
e6811c29421b4230abc945ccb102c011.jpeg
云洞流泉图
款识:端居兴未索,觅径恣幽讨。沿流戛琴瑟,穿云进窈窕。源深即平旷,巘杂入霞表。泉响弥清乱,白石净如扫。兴到足忘疲,岭高溪更绕。前瞻峰如削,参差岩岫巧。吾虽忽凌虚,玩松步缥缈。憩危物如遗,宅幽僧占少。吾欲饵灵砂,巢居此中老。甲辰仲春作于祖堂。石谿殘道人。钤印:石谿、白秃、介丘
此图作于髡残53岁时。表现的是他晚年居地南京城郊牛首祖堂山幽栖寺一带的景致。此图尺幅不大,但具有宏伟壮阔的气势,构图严谨,虚实互衬,繁密的山石、林木与空疏的云、水、天构成疏密明暗的变化。运笔施墨张驰有度,粗犷娴熟,浓淡墨相宜,干湿笔相生,全图一气呵成,意境幽邃高远。此幅堪称髡残的精品佳作。
293078f50af34096bbf87638d6f2689c.jpeg
书画卷
7bc49499672446c7a9136f5e25cad5d2.jpeg
书画卷
63afbf4e9bdc4d269aed980e4fbb9aac.jpeg
书画卷
作于康熙五年(1666)的《书画卷》充分展现了髡残组织画面的能力。此图截取千岩万壑、雄山秀水的一段横景。图右边一策杖老人,后随一携琴童子,自右往左,正在过桥。桥前一片苍松,水阁临溪,石壁、平台之后有梵宫数栋。后山脚下水湾一处,水面浮泛一叶扁舟,渔翁正于船头垂钓。整幅画面诗意盎然,用笔雄浑、谨严并举,干湿恰到好处,墨色分明,造型概括精练,浅绛设色,清雅怡人。
67ffd917120c46c3b92c232bbd372743.jpeg
行脚风雨图
款识:丁未夏五月,坐竹关无事,忆余十年前行脚风雨中,每山峰突出相值,溪水傍,人行作互答声。既归而兴到笔随。辄喜有生趣。今老矣,不任此事,觅竹杖亦不知何处。视门外踵相接,犹时时过索。恐东涂西抹,不似阿婆少年时也。因题云,十年老向寺门中,西抹东涂路不通,却忆崎岖风雨里,一条拄杖更谁同。石秃道者画并题。钤印:石溪、电住道人
髡残山水受董其昌影响,取法于黄公望、王蒙,但旨在表现“吾之天游”,布境多山重水复,层次深远,笔墨苍茫厚重。他的画以老辣、苍健见胜。髡残得力最多的是王蒙,其次是黄公望和沈周。他的画构图奇特,意境深幽,和他广师造化有关,他的风格形成最关键的还是来自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作为一个明末遗民,内心充满了对一个朝代逝去的无奈和欲与新世界抗争的血气。
《行脚风雨图》轴是髡残苍辣作品之典型。画中山峦起伏,重复层叠,远近分明,云壑幽深,一条山路自下而上,蜿蜒曲折,路旁房屋院落,历历可数,这种画法在明代已不可多见。似元代王蒙的构图法,其用笔之法也颇似王蒙,然只是用笔的大概方法似王蒙,精神状态则有异。用干枯而松毛的笔法分披、勾点,轻重缓速,洒脱多变。墨色浓重沉着,层次丰富,显得异常苍浑老辣。丁未年髡残五十六岁,回首往事,感慨世事变迁,人间坎坷,唯有寄寓于书画之中。画中一老僧拄杖于山道之中,眺望远山,山高云阔,恐怕是髡残的自我写照。人生渺茫,一条山道由过去而来,通向云谷深处,也通向漫漫浓云的无尽禅意。由是,有诗云:“即忆崎岖风雨里,一条拄杖更谁同。”此长款颇多自我感慨和禅意的诘问。“四僧”中他的画存世最少,历来为世人所珍视。
62a707ea308543abb69e2263d91fffc4.jpeg
秋山环翠图
88b4b3cae4854304b5aa1c65fb22734f.jpeg
山 水
b6c6b9a3bd7a4b1bae4918bf5ffcb58c.jpeg
绿树听鹂图
5954c0806c6448f59f361ca868afc6ce.jpeg
采樵图
款识:宝橦居士评海岳之笔、如吹毛、剑挥之、则万里无人、南渡诸大家、皆当北面、于自留心扵此、未尝见其真迹、观宝橦居士所评、当不知何如竗也、嗟嗟于以老病废去笔末数十年、不观乐器、上可做画此道、邓先居士索我此丑态真所谓惭惶人也、石道人又题、烟波常泛艇石洞挂云瓢不浅此间意何人咏采樵、石溪残道人作幽栖宝次。印鉴:石道人、石溪
石溪(髡残)山水画主要继承元四家传统,构图繁复重叠,境界幽深壮阔,笔墨沉酣苍劲,以及山石的披麻皴、解索皴等表现技法,多从王蒙变化而来;而荒率苍浑的山石结构,清淡沉着的浅绛设色,又近黄公望之法。他“僻性耽丘壑”、“泉石在膏肓”,主观的情感、性灵与客观的景物、意境相感应、交融,使其山水画景真情切,状物与抒情成为一体。这幅《采樵图》在平淡中求奇险,重山复水,开合有序,繁密而不迫塞,结构严密,稳妥又富于变化,创造出一种奇辟幽深,引人入胜之境,多用渴笔、秃毫,苍劲凝重,干而不枯,并以浓淡墨色渲染,使得笔墨交融,形成郁茂苍浑、酣畅淋漓的情趣,使画面产生雄浑壮阔、纵横蓬勃的气势。以繁密的布局、苍劲的用笔、郁茂的景致、幽深的境界,显现出石溪独有的艺术特色。
cf2e804e89db44dd928c88fbd6e95ca0.jpeg
黄山图
dfdb981be6f147a084d57a780143c149.jpeg
山水册页
此山水册页,随意点染,似不经意,用笔如乱头粗服,造景小中见大,最能代表石溪山水画的特色。第一幅:此幅群山环抱,巨木苍古,屋宇参差,烟云流动,把观者带入了一个变化迷人的境界。使人感到可居可游。图中景色的描绘超然脱俗,特别是烟云处理更具特色,以钩勒的手法表现,粗犷浑沦,有纯朴之美。给人以飘飘欲仙之感。第二幅:图中上半幅为山岩绝壁,飞瀑直泻。高山流水间一游者携杖探幽。全图构图奇特,笔墨苍茫高古,引人入胜。第三幅:画中构图采用平阔视野的景色,空山烟云,村舍小桥,宁静无比。一带远山,均用泼墨法画成,效果淋漓生动。第四幅:此幅近景林木繁茂,烟雾飘渺,其后绝壁峭崖,奇峰高耸,山道间一老者骑驴而上。观者可以沿着画中的山路盘旋而上,每登高一处便有一处佳境,领略不尽。第五幅:此幅水气氤氲,江南田园风貌跃然纸上。茅堂中幽人对坐,似不知有世外。全图干湿互用,淡着色,优雅绝伦。第六幅:此幅似写山雨欲来之时,风摇树动,浮云低压之景。特别的表现出草木枝叶随风摇曳之势,以及瀑布奔流,云雾流动这些与雨有密切联系的事物。髡残对自然的感受与观察是细腻的。
379799fd87c140d2b697bca073a37d46.jpeg
山水图
4db3a029313b4c2fa331c226c9e1cfe3.jpeg
松岩楼阁图
44ea0ab4e19940d7ac51f146a4ec2722.jpeg
松岩楼阁图高清
238ee1837962476792442a908055ea7a.jpeg
泼墨溪山
3e112a42227a4e51b67d213eff3f0ad6.jpeg
山水
d758ce7c7bd74683bc3d8b3e59a7203f.jpeg
人物图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

图文热点

更多

社区学堂

更多

客服中心

400-800-8888 周一至周日 8:30-20:30 仅收市话费

关注我们

  • 手机客户端
  • 关注官方微信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