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鼎建筑装饰

《新安江水库组画》:笔精墨妙的画师合作山水画

[复制链接]
261 0
cd3a34c856aa407ba414155c0b332a8a.jpeg
《新安江水库组画》系上海中国画院多位画师赴新安江写生后创作的系列组画,共18幅,由陆俨少、俞子才、唐云、沈迈士、谢之光等人主笔。此组画未署名款,依据画家风格特征,略作判断如下:陆俨少所绘最多,共6幅:图3、图4、图5、图8、图11、图14。俞子才绘有三幅:图6、图12、图17。唐云绘有三幅:图1、图7、图15。沈迈士绘有三幅:图2、图9、图16;图13为谢之光所绘。另,图10、图18画中笔墨风格并不统一,当由几人合作而成。
此组画中创作最多者当属陆俨少,其笔下的这几幅作品笔墨酣畅鲜润,构图奇绝灵巧,带有鲜明的陆派山水画风。如图8以采取一个俯瞰的视角,从前景的松林、山峦过渡到中景开阔的平原、稻田,再到远景的城市、工厂,以一条时段时连的公路连接前后,真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而山峦圆浑,植被密布,山头皴笔较少而密布大大小小的点子,远远望去就像被植被覆盖的葱茏山景。这是他受董元《潇湘图》启发并加以改进的画法。同时,好几幅作品,如图5、图14中出现以大块水墨表现山峦,留白表现云雾缭绕的画法。据《陆俨少自叙》所述,“墨块”“留白”的形成便在于他赴新安江写生时的所见所感,组画中的几幅作品可谓是其自创新法的最佳例证。
84906e14f63f45d0bb4cb9c918527a9a.jpeg
新安江水库组画(之八)
陆俨少
1965年
65×180cm
d5615ccd519f4e1aac7ea084b633006b.jpeg
新安江水库组画(之五)
陆俨少
1965年
65×180cm
a6d7b3fc5aeb41f5b00086a0dd6dccba.jpeg
新安江水库组画(之十四)
陆俨少
1965年
65×180cm
值得一提的是,组画中有几幅为几位画家的合作。如图10便由陆俨少与俞子才合作,图中的山峦主峰由俞子才主笔,皴笔厚重,敦厚朴实,造型较为稳重。而画幅右端密布松林的山峦,左端于林间盘桓萦绕的山路与远处的厂房、点景车辆,乃至前景的林木皆具有陆俨少的笔墨情调,系两人合作无疑。再如图18,山峦有沈迈士、俞子才的影子,前景树木略带唐云的风格,而江上的网巾水纹以及山间的人物点景则出于陆俨少的手笔,可能是三位,甚至是三位以上画家合作而成的。
a9dcf05b4f2f4656bb6d87f739e8a9d9.jpeg
新安江水库组画(之十)
陆俨少、俞子才
1965年
65×180cm
b6b0123ad8f04ce39e2053c27c23cf21.jpeg
新安江水库组画(之十八)
沈迈士、唐云、陆俨少、俞子才等
1965年
65×180cm
6cf80787b52446489d19d467af508106.jpeg
新安江水库组画(之十三)
谢之光
1965年
65×180cm
此外,组画中还有谢之光的山水。这幅作品收放有度,描绘前景山石的笔线如舞长枪大戟,而远景处的大坝与屋舍、汽车等点景却画得十分细致。全图以赭石与墨为主调,区别于组画中其他以青、绿为主调的画作,显得别具一格。
除了作者的归属以外,此组画甚为有趣的一点在于其中不少作品构图相近,可以看出当时画家们多是在同一视角下进行写生的。如图1与图7的笔墨生辣鲜灵、山石造型方硬,显得俊逸爽朗,应都出于唐云之手。而这两图的构图极为相似,区别仅在于前景山峦与大坝之间的前后、遮掩关系有所不同。
8bab67fce6934ee1ba50fc390afd9857.jpeg
新安江水库组画(之一)
唐云
1965年
65×180cm
6b754c3e056840cdbe4169e21548a865.jpeg
新安江水库组画(之七)
唐云
1965年
65×180cm
而由俞子才与陆俨少合作的图10则与俞子才所画的图17构图相近:两图的主峰都出于画幅中心靠左,前景皆有成排的松林,大坝的位置与角度几乎一致,连山间的屋舍位置也十分近似。所不同的只是,图10的左端为盘桓的道路,而图17为梯田与屋舍。对此二图细加比较,可更明显地辨别出图10中由陆俨少完成的部分。
09fae0d6fad84002a64781c4f546a27d.jpeg
新安江水库组画(之十)
陆俨少、俞子才
1965年
65×180cm
4f16b17209cc4e4585b99e1485aabc7c.jpeg
新安江水库组画(之十七)
俞子才
1965年
65×180cm
此外,图5、图6、图9、图11、图14、图15这六幅作品也属于同一视角。这些作品中大坝朝向的视角皆侧向右方,山峦、云气、远山的形态相似,山腰处皆有一条隐约的公路盘桓绕出,山路四周则密布林木。由此可见,当时画家们所站立取景写生的地方应是在相同的位置,故画出的视角也十分相似。而这些画有的为青绿、有的为浅绛或水墨,笔法、细节的互有不同,这正反映了画家写生归来后于纸上创作的各种变化。
a802020b132642aa81f1986455e57054.jpeg
新安江水库组画(之五)
陆俨少
1965年
65×180cm
67e8edc53ec04838b904e33b702340a9.jpeg
新安江水库组画(之六)
陆俨少、俞子才
1965年
65×180cm
5edeec1fe9974fd8aef452f9a2b5e106.jpeg
新安江水库组画(之九)
沈迈士
1965年
65×180cm
2cd31340d54d42cbb737d106a7a54867.jpeg
新安江水库组画(之十一)
陆俨少、唐云
1965年
65×180cm
40e78990fd2243498694e4d20e692ba0.jpeg
新安江水库组画(之十四)
陆俨少
1965年
65×180cm
cb693a29c039424cb20641293ec47c08.jpeg
新安江水库组画(之十五)
唐云
1965年
65×180cm
纵观此组画,不但反映了几位画家的笔精墨妙与巧思妙想,更可以从视角、章法、笔墨、细节、设色的不同处理方式上了解他们在外出写生后,是如何进行实景创作的;而几位画家在合作中,又是如何做到既区分有别,又统一和谐的。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

图文热点

更多

社区学堂

更多

客服中心

400-800-8888 周一至周日 8:30-20:30 仅收市话费

关注我们

  • 手机客户端
  • 关注官方微信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