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国画基础与五大皴法
掌握国画基础, 小白也能轻松上手。
▣ 雨点皴技巧
雨点皴,又称雨打墙头皴,其特点在于用点状皴法描绘出如同雨点般小粒的纹理,聚点成皴,形成大小不一、间错有致的形态。这种皴法能够生动地表现出山石的厚重与沧桑感。
选用细小的狼毫笔,蘸取浓重的墨水,以 中锋之势运笔,勾勒出主山的轮廓。线条需浑厚有力,以此凸显山的厚重与沉稳。
在勾勒山的轮廓时,运用短而弯曲的线条,确保线条连贯不断。同时,要注意墨色的深浅变化,以表现出山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雨点皴的绘制常结合中锋与侧锋,笔触直落,展现出苍劲而厚重的线条质感。
3 中锋运笔,勾勒出短促而直挺的线条,其形态宛如雨点,主要用于皴画山的阴暗部分。在皴画时,线条应排列紧密,墨色则需相对浓重,以凸显山体的厚重与质感。
选用小号的狼毫笔,蘸取浓重的墨水,运用中锋运笔法,依次点画三点,形成品字形的排列,这样的三点为一组。接着,再蘸取淡墨进行点画,下笔时要注意错落有致,同时留出飞白,以 增加层次感和生动性。
在勾勒山体时,需注重暗面与明面的差异。暗面的皴点应更为密集,墨色也需相应加深,以凸显立体感和层次感。
通过反复的勾皴点擦,山的质地显得更加浑厚且结实。在暗面,皴点的密度应增加,墨色也需相应加深,从而增强其立体感。
▣ 荷叶皴技巧
此外, 荷叶皴是一种特殊的皴法,其笔触从峰头开始,向下屈曲并纷披,形状宛如荷叶的筋脉。这种皴法旨在描绘坚硬的石质山峰在自然剥蚀作用下,岩石表面所形成的深刻裂纹。
选用小号狼毫笔,蘸取适量淡墨,以中锋运笔的方式,自上而下地开始皴画。在皴画过程中,应保持线条的粗细变化,即上粗下细,同时注重虚实相间的笔触,以 增强山体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选用小号的狼毫笔,蘸取淡墨后,以中锋运笔的方式,从山体的上至下、左至右进行细致描绘。在运笔过程中,要注意墨线的虚实结合,同时观察墨色的微妙变化,保留飞白之处,以展现山石在自然剥蚀下所形成的深刻裂纹。
接着,蘸取适量的浓墨,运用中锋与侧锋相结合的笔法,精心点画出苔藓。在 墨色的运用上,注重浓淡相宜,使墨线呈现出虚实相间的效果,从而增强画面的立体感。
▣ 斧劈皴技巧
斧劈皴是一种运笔顿挫曲折的皴法,非常适合描绘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的岩石。在水墨山水画中,它常被用来展现苍劲有力的山水风格。斧劈皴又分为大斧劈和小斧劈两种。
大斧劈皴以其偏锋直笔的特点著称,笔线粗犷而遒劲有力,起笔时重而收笔轻,直势皴出。其笔迹宽阔且清晰简洁,非常适合描绘大面积的石块。
选取一支小号的狼毫笔,蘸取浓重的墨水,运用中锋长线,精心描绘出山体的结构。在绘画过程中,需注意墨线的灵活多变,既要松而不散,又要层次分明,错落有致。
运用侧锋,以宽阔的笔线和有力的笔触,皴擦出山体的纹理。
继续以侧锋蘸取淡墨,细致描绘,进一步丰富山体的层次与纹理。
采用小号狼毫笔,蘸取淡墨后,以侧锋运笔的方式,自上而下地描绘,使墨色呈现出由浅至深的层次感。
▣ 小斧劈皴技巧
继续以侧锋运笔,自上而下地描绘,同时注意保留运笔间的飞白,以增强整体感和层次感。接下来,我们可以尝试运用 小斧劈皴法,这种皴法属于面皴,其笔线细劲而顿挫曲折,宛如刀砍斧劈,非常适合刻画山的精致结构。运用得当,它能够表现出山体的俊瘦、削利和古朴特质。
在运用小斧劈皴法时,用笔应富有变化,呈现出波折与搓顿的韵律感,同时在转折之处,要避免过于生硬,保持自然流畅,无圭角之痕。
▣ 乱柴皴特点
乱柴皴的画法极具个性,既自由奔放又随机应变,虽然看似随意涂抹,实则内在规律严谨。在运笔时,应灵活运用中锋与侧锋,结合干湿笔法,不拘泥于一种风格。行笔速度要迅速,而收笔时则需稳重有力。这样,在杂乱中体现秩序,在挥洒自如中展现沉着稳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