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鼎建筑装饰

黄宾虹:舍笔墨内美而无他

[复制链接]
349 0
   mszb2016121700019v03b003.jpg
  黄宾虹,清同治四年农历正月初一(即1865年1月27日)生于浙江金华城内铁岭头街。祖籍安徽省歙县西乡潭渡村,谱名懋质,后以质名,中年改为宾虹,字朴存,号予向,自号黄山山中人,另署虹庐、虹叟。6岁入私塾读书,见有图画、篆刻,便效仿涂抹,11岁临邓石如篆印十余方,13岁回歙县应童子试,名列前茅,18岁从金华名家陈春帆学画,并游金华、义乌、永康诸名胜,开始写生绘景。20岁回故乡,求观世家旧藏古书画,观汪庵旧藏古印谱,至扬州观黄氏族人所藏古字画,临摹成帙。沿途饱览新安江及大江南北山水写生。23岁由扬州返歙县应试,补廪贡生,1889年全家从金华迁回歙县潭渡村。始学篆籀,专心习画,搜集古玺印,问业汪仲业,决心弃举业,确定从艺,临渐江稿盈箧。1895年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居丧仍致函康、梁表示支持,与谭嗣同会晤,畅谈变法。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等六君子殉难。他因涉嫌维新派被人告密,被迫出走上海,不久返回家乡隐居,1905年任新安中学堂国文教席。与陈巢南、陈鲁得创办“黄社”,宣传革命,筹集活动经费,私铸铜币被告发,奔走上海,加入“国学保存会”,任《国粹学报》、《国粹从书》等编辑,并与邓实合编《美术丛书》。曾任上海文艺学院院长。在《上海时报》工作时,拒绝为袁世凯效劳,表明他反对封建专制。
  1928年应广西教育厅邀请,与陈柱尊经香港赴桂林讲学、游览,同游昭平、平东、阳朔、桂林各地胜景,为陈作《八桂豪游图》长卷。1929年,任中国文艺学院院长,兼任新华、昌明艺术专科学校教授,主编《神州大观续编》。1932年应友人邀入蜀游览、写生、讲学。得画稿千余幅,这是日后创作的资源,1935年,任上海博物馆理事,再次应邀赴广西南宁讲学,重游桂林、阳朔,经香港返上海,在香港座谈画法,由张谷雏笔录,成《黄宾虹画语录》。1936年被故宫聘为古物鉴定委员,为故宫鉴定书画。抗战爆发,平津沦陷。他正义凛然,拒绝为日伪军效劳,表现他不屈的民族气节。抗战胜利后,受聘国立北平艺专教授。1948年,应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之聘,担任教授。85岁高龄的他从北平飞抵上海,在欢迎大会上,应邀讲养生之道,他认为最高的养生方法即为艺术。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成立,被选为委员,展览会审查委员。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改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仍任教授。被选为浙江人民代表。1951年出席全国政协会议,1953年,华东行政委员会文化局授予“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荣誉称号。是年,被聘为中央民族美术研究所所长,后又任华东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3月25日因病逝世于杭州。他一生勤奋,不仅创作无数作品,为我们留下宝贵才富,而且在理论研究上深入发掘,总结出了前无古人的绘画理论,如《古画微》、《虹庐画谈》、《美术丛刊》、《学画通论》、《中国画学史大纲》、《金石书画编》、《中国画家人名辞典》等。还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不愧为现代画巨匠。
  从艺术语言辨其真伪
  黄宾虹先生生平坷坎,其艺术遭遇亦极具戏剧性。当年他在如今的中国美术学院及中央美术院这样一流的美术院校教学时,就曾有师生因看不懂他的作品而心存疑虑,甚至认为黄宾虹不会画。对于这些议论,无奈的宾虹先生只好说:“我的画在我身后三五十年后定会被世人所重”。果然,这些话让黄宾虹言中,他的艺术不仅被世人所重,并被尊为山水大师、画坛巨匠。
  但也正因为黄宾虹先生在画坛的崇高威望,近年来一些图利之人,借先生之名,牟取暴利,肆意造假,以假乱真,搞乱艺术市场。为了维护先生名声,让更多的人懂得先生的艺术造诣,识别和鉴赏作品的真伪,我们先从黄宾虹艺术的形成和特点上进行考察和分析,其次进行真伪作品的分析和比较。
  艺术语言的形成是艺术家长期实践过程的总结,是表现作者不同于其他艺术家,具有独特辨识度的形式。这种表现形式来源于作者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作者对艺术的理解和感受。黄宾虹的艺术语言是随着他生活经历和艺术修养的改变而改变的。现在学术上认可他画风形成的几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60岁以前。即从18岁随陈春帆学画始,经过40年的学习传统过程。先师从新安画家前辈查士标、李流芳、弘仁等诸家,后师从沈周、董其昌等大家。查士标疏散润秀、沈周苍辣逸秀和董其昌古雅秀润的画风对黄宾虹早年颇有影响。后来他学习了邹之麟、恽香山、石谿等画家作品,通过长期的学习,逐渐形成了他的基本面貌,这一风格学术界给定为“白宾虹”。章法结构多从古人中来,皴法多为披麻、牛毛,偶有短笔点苔,用笔处在“笔笔分明”,其越早之作品越见明人“枯硬”痕迹。
  第二阶段:即转型阶段(60—73岁)。1923年,黄宾虹自上海至安徽贵池,游览鸟渡湖、秋甫、齐山。一路风景奇佳,促动他从自然风光中去寻找作画的突破口。这个阶段,他逐渐舍弃新安画派的疏淡清逸,选择元人吴镇画风,学习其黑密厚重的积墨风格,是黄宾虹画风由“白宾虹”逐步过渡到“黑宾虹”。游历写生对画家是一个吸收养料、丰富题材、转变手法、形成观念的过程。1928年,黄宾虹65岁,游览桂粤,画了大批写生作品,这是一个很大的转机。他从自然中汲取古画中没有的新意,从此他抛弃古人粉本,以大自然为范本,用取舍方式进行写生,创作了大量的写生山水。黄宾虹的写生山水最大的特点是章法上前无古人,也并非西画写生,而是取舍选择景为我所用的写生,代表画作如《湘水古渠》。1932年,他应友人之邀入蜀游览、写生、讲学,面对巴山蜀水的奇、险、幽、秀,他似乎找到了绘画的真谛,以笔墨之快,用功之勤,记录下了巴山的“山川浑厚、草木华滋”,形成了一个新的美学意境——浑厚华滋,代表画作如《蜀江舟中所见》。
  第三阶段:即在北平的11年。他把历年游历写生画稿近万件带在身边,全力以赴进行创作,在原写生稿上进行皴染,亦按记忆与写生重新创作,经过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家风格“黑宾虹”。特点是黑、密、厚、重,层层加染。此外还尝试了“水墨丹青合体”的笔法,即在水墨画中用点染法,将石青、石绿、朱砂作皴,这是黄宾虹的又一奇想,欲将中国山水画的两大体系(水墨与青绿)进行融合。
  第四阶段:即1948年自北平归杭州。先生沿续着已成熟的画风继续创作。他看到良渚出土的玉器,那博彩斑斓的绚丽深藏于金石铿锵的玉器之中。他从中领略墨法交错,不断探索。如果说,60岁以前,先生谨守的是“笔笔分明方不为画匠”的师训,60岁以后他则是把积墨法“层层积染”与“笔笔分明”结合起来,创作出“浑厚华滋”的画风。他在墨法上的感悟,将水墨运用推高到一个极致境界,画面的朦胧深沉,更接近自然韵致,可谓化机一片,代表画作如《栖楼领下晓望》。
  第五阶段:即先生人生末境。此时,黄宾虹双目患白内障,视力减退,几近失明。此时,先生作画依凭几十年的书法功力和笔墨功夫,万壑在胸、随意点染、天籁回声、老辣笔底、无不法、乱中不乱、不似之似。这些都是中国画家终生追求而又不可得的境界。黄宾虹在生命的最后,将中国画的墨魅力提高到一个难以超越的境界,实现了他“中国画舍笔墨内美而无他”的美学理念。
  (整理/李静洁)
   mszb2016121700019v03b004.jpg

  黄宾虹 粤西舟行游 65×31.5cm 设色纸本立轴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

图文热点

更多

社区学堂

更多

客服中心

400-800-8888 周一至周日 8:30-20:30 仅收市话费

关注我们

  • 手机客户端
  • 关注官方微信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