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贤、黄宾虹、李可染包括现代的一些国画家都喜欢把画面画得很暗,在这种极度灰暗的基调上留白“透气”,这种画面追求什么?追求的是画面的厚重感。通过层层积墨,一遍遍加深,辅助必要的晕染,画面中物象层次看上去比较丰富,黑白阴阳泾渭分明。虽然画面有时候黑乎乎的,甚至不忍直视,但是很多画家趋之若鹜。那是因为画面苍润厚重是一些山水画家追逐的一种比较高的境界。
很多人把厚重简单理解成黑、积墨,仅仅黑那只是重但不够厚,想要厚,还需要加一些层次和变化。最后,龚贤追逐厚重有白龚贤慢慢变成黑龚贤,而黄宾虹为了追逐厚重从白宾虹慢慢演变成黑宾虹;李可染有没有白过或者说他白得是不是上层次不知道,李可染为了追逐这种厚重和层次,画面暗黑得让人窒息;画现代国画的要么像画油画一样炫彩,要么就像黑龚贤、黑宾虹、黑可染一样画面一片漆黑,现代国画大部分都比前三位尤其是前两位有过之无不及,画面通黑,只留三两缕白透透气。
是不是不是黑漆漆的画面就没有厚重感呢?是不是有厚重感的画面一定要黑乎乎的呢?如果不是,画面中黑色用量达到多少比例才是最合适的呢?既具备了厚重感,又不压抑不失生气。这个有待于画家们去不断探索,不断尝试、总结。无论怎样,这里肯定有这么个界线。超过这个界线容易给人带来负面情绪,不足的,画面厚重感又不够。

无论是出于何种创作动机绘制的画面,其本身并无好坏。我们不可能用一己之喜好厚此薄彼,喜欢暗黑风格的会对这种黑风倍加推崇,而喜欢淡雅清秀风格的可能会觉得这种画面过于负面,看着不舒适。凡此种种,皆属正常。

作为一种绘画风格,没啥还讨论的。画家就喜欢黑色,他想把他内心极度的压抑、郁闷和杂乱不堪用这种方式表达出来,无可厚非。甚至在一些画展中这些重色用的多的画面很抢眼,很容易让人注意到。但是那不是绝对的,要注意场合的。如果一个画家把黑当做风格,在现代的商业社会,是不可思议的。这种黑暗派的山水画玩玩气氛还可以,甚至融入到游戏里也不错;但是,作为我们日常的挂画、日用品的装饰画,这种黑乎乎的东西不见得合适。那种小而精的装饰画还好,因为是小面积的,在整个环境里无伤大雅,反而能很好地点缀环境。但是如果是大幅挂画用这种暗黑风格的国画做背景或者装饰墙,显然不太合适。还有日常用品的瓷器的瓷画不适合用这种黑色的画,例如茶杯、碗、汤钵等,这种生活瓷器适合用一些墨彩绘制,适合淡雅清新的画面,不适合乌烟瘴气的黑暗风格的绘画。
但是,我们还是会经常看到这种暗黑风格的画面在陶瓷上出现,那种巨幅的暗黑风格的国画山水也能经常看到。这是因为这些画画的没搞清楚状况,最后肯定要碰壁的。
常规情况下,很少有人在家里或者书房里挂素描类的挂画,尽管这种素描不是那种暗调子的素描。大多挂画都是水彩、水粉、油画等色彩类的,如果是国画可以挂那种水墨画,但是不宜太黑;大多都是水墨淡彩的山水居多,也有重彩的花鸟等。黑乎乎的类似下面积墨水墨陶瓷很难有市场,尽管这种作品苍润厚重、气韵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