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首席设计 返回首页

缘绿的个人空间 http://designmaster.top/?139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国画训练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情

已有 91 次阅读2025-8-18 22:50 |系统分类:文化

我们训练素描、水粉、速写等目的是非常明确的,画这些东西目的是训练我们用线条来塑造结构的能力,或者用光影来塑造形状的能力,抑或用色彩来造型的能力,以达到用自己塑造的形体表达自己的一种情趣爱好或者生活理念的抽象的思想观念。
其实素描、速写、色彩(水粉)训练都只是初级的绘画训练,通过这种平面的、色彩的训练找出平面构成的规律、色彩构成的规律、直至后来的雕塑学习总结出的立体构成的规律,最后目标是一致的,通过掌握一些特性找出共性总结规律。这种规律它是一种所有人都会认同的美学原理,一种美学共识。他不需要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只要能变成我们都能掌控的“工具”,我们只要能理解、掌握,能正确应用就行了。学习西画目标是非常明确的,规则也是非常科学、合理的,只要你能够理解掌握活学活用,那么,根据熟练程度你能算出你的状态,你的得分、你所在梯队的等阶。

而中国画则完全不一样,也不知道是这帮人故弄玄虚,还是他们因为孤陋寡闻而心虚。这帮老家伙会搞出一些和玄学越发接近的要求或者说标准,而能达到这些标准的几乎都是白痴一级的玩家。正常人无法胜任这种虚幻玄学学习的,因为他们的标准其实是没有标准,是一种极其虚幻的标准。他们把绘画和写字(毛笔字)、雕刻文字(印章)、诗文等混合在一起,给这种画风起一个非常文雅的名字或者也可以称做遮羞布--“文人画”。这样他们即便做不到,但是他们可以指点你作品的种种不对。画得太像-尤其是人物这块,你的形体大小、比例透视、轮廓特征都非常精确,可以说把人物画得形神兼备,包括笔墨应用这块也是可圈可点,从绘画角度来看近乎无懈可击。他们会说你画得“太俗”!有时候想说太俗但是实在心虚得张不开口了,他们会撇开绘画,讨论你的书法、你的篆刻、你的诗文等不着边际的东西,一样让你名落孙山。当你花了大半辈子的时间把这些全部解决了,当年指导你的人绝大部分也死光了,没有人能够评判你的作品了。你理所当然地成为过去的他们,于是另一轮循环又开始了。这是一种非常糟糕的恶性循环。

所以,当今中国书画应该搞一个标准出来,一个大家都公认的标准。现在能拿的出标准就是芥子园画谱里的理论论述,这些标准其实是照搬元·夏文彦(夏士良)的《图绘宝鉴》。谢赫(谢恭云)六法、六要六长、三病十二忌等。这些通过持久训练,用西画的手法来训练国画,很容易做到的。这里面比较玄乎的是“品”字,这玩意不同视角有不同理解。按道理这种近乎玄学的东西不应该成为绘画或者评判的一个标准,但是。中国画就是这样搞的。不但有“三品”还有“二十四品”。不仅是人,估计天上的神,包括不限于古今中国的画家没有一个能够做到。
所以这些标准已经变成玄学一部分,这种类似形而上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早就已经丧失标准的意义。
所以,我们得搞一个可行的、但是不通过相当努力无法到达的,通过不懈的努力一般都能够到达的标准,这种标准对于现实的指导有着广泛的意义。那就是把画画的标准定于绘画领域,毕竟现在已经不是千年以前的大杂烩,现在的分工已经细致到发丝中的发尖、发身、发根,发尖注重的是头发的成长趋势与发展规划,发身注重的是头发发质的养护与保持,发根注重头发的基础维护和头发健康。在这种大环境下,你还搞什么棋琴书画、诗文曲赋,这不太现实也不够专业。有的人一辈子就画人物画里的某一个小类,用了毕生的心力结果寂寂无名,你还要求他成为一个书法家?雕刻家?装裱师?画就是画,它就是一个picture。

中国画讲究线条,尤其是白描,线条的使用更是讲究。但是这种讲究线条,讲究笔墨等可以细化到每个专业的每个部位的每个要点,不是强调笔墨,而是强调表达的目的。为何要这样画,为何不是那样画?这样难道不更有说服力?整天笔力能扛鼎,扛个球!怎么可能?!你就直言什么是“笔力”?为何要有“笔力”,笔力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和我们要表达的主题有什么关系?我们画的对象属性是什么?如果是一大堆软不拉几的棉花、荷花、牡丹、芍药,你要那个“笔力”有啥意义?表现和目标一定要一致,不是凡是都讲“笔力”的。更何况无所谓软就无所谓硬,无所谓柔弱就无所谓刚强,“笔力”是绝对不可能单独、孤傲地存在着的。所以,一味泥古而不出,一味不分青红皂白乱套“标准”,最后结果可想而知,最后,搞得大家都不会画画了,最后也不会有几个人愿意来画画了。
中国画的训练如果排除所谓的笔墨功夫,单是国画的构图与意境表达,这是一件非常容易做到的事情。为何非得强调和绘画意境、绘画主题根本没有必然关系的笔与墨呢?元以前的宋好像压根不强调这些,但是不影响宋代的绘画是中国画的登峰造极之最高境界。估计是宋代的画画得太好了,后人近乎没有办法超越,于是想出这个强调笔墨的臭主意,后来明清把中国画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都发展到了极致,要笔墨有笔墨、要技巧有技巧,要什么有什么,搞得大清以后的国画家没啥事好做了。于是乎,永不停息的中国文人又开始另辟蹊径,搞中西合璧,搞抽象、玩新时代的构图与用笔用墨用彩,最后就是现在这种不伦不类无法收拾一片乱局。
其实中国画无论是用墨线、墨色,还是使用油画颜料来画中国画,只要能画出中国画的“魂”,那都是中国画。不用刻意强调使用什么性质的笔,什么性质的墨,什么性质的色彩介质,甚至都可以不使用宣纸。也没有人规定画写意画一定要使用宣纸中的生宣,熟宣一样可以画写意,麻纸、皮质,甚至毛边纸、白报纸都可以画写意,甚至不用纸,在地上也可以铺墨写意。所谓中国画的“魂”,有人总结如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笔墨技法)、经营位置(构图)、随类赋彩(设色)、诗意内涵、书法元素,基本上就是谢赫六法概括的东西。总结起来中国画的“魂”就一点,即气韵生动,其他的都是辅助和手段,气韵生动是目标。
气韵为何物?气是源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元气论”,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气存人活,气熄人灭。气指的是生命力、活力,一种神气,一种饱满的精神。韵原指和谐的音律,引申为艺术作品中的含蓄美感与意境深度。指的是一种和谐悦耳的声音、有规律的变化、一种情趣、意味。气和韵‌合起来即“气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美学概念,指艺术作品或人的精神风貌中蕴含的生命力、意境与和谐美感,在文学、书法、绘画等领域具有核心地位。‌‌气韵和神韵异曲同工之妙,都有两个要点:活力和谐调。元气和神气针对的是活力,而韵味则针对谐调、和谐。所以气韵生动应该是气和韵神采飞扬灵动流畅,一般指作品有生命力(画活了-活灵活现)、表现出来的意境和谐流畅、顺理成章能引起观者共鸣。此所谓气韵及气韵生动也!

一个画面要做到气韵生动,首先要注意细节刻画,对象特质、特征刻画,把一个物体首先要画“活”,让它呼之欲出。这不仅仅只是写实,像冷军一样注意细节刻画,更重要的是把对象的特征画出来,有时候为了突出这些特征会适当放大、夸张,让物象独树一帜,像一个符号一样独特且容易分辨。这是最核心的、也是最难把控和捕捉到的东西,至于画面的谐调等属于技术问题,稍加注意和训练,一般都能达到。
国画训练一般都训练什么东西?千万不要被庸师误导,整天笔墨、笔墨,这些东西都是指技,连术的高度都达不到,真正要训练的不是笔墨而是这些关乎气韵的东西。纲举目张,当有一天你能悟到气韵为何物,如何画出一张有气韵的画,那时,你的笔墨功夫也绝对不会太差的。此所谓:水到渠成。
传世国画中符合气韵生动的没有几张,绝大部分属于有些“韵”味,根本谈不上“气”字。他们画的画和真正的“气”无关,他们没有能够把物象画“”。
明白了这些道理,那些现代国画家们还会没事干整天喜欢把好端端一张价格不菲的宣纸用一支支价格不菲的毛笔蘸着一堆堆价格不菲的墨汁涂成一张张什么都不是的没有任何用途的废纸吗?NO!他们会有更多、更重要的思想,更多、更有个性化的方法需要展现和表达!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首席设计 ( 浙ICP备18030015号-5 )

GMT+8, 2025-8-31 19: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8-2015 Design: Comiis.Com

返回顶部